近期,“白色石油”鋰的價格再迎歷史高點。
據生意社最新數據,截至11月16日,工業級碳酸鋰國內混合均價為58.7萬元/噸,與11月1日相比上漲4.08%。11月16日電池級碳酸鋰國內混合均價為60.4萬元/噸,與11月1日相比上漲3.60%,再創歷史高點。
圍繞新時代的“白色石油”——鋰,已經開啟了新的能源爭奪戰。
中資企業搶先打前站
在自然界,鋰主要以化合物的方式存在于地殼中,而鋰礦的形態可以分為鹽湖鹵水、硬巖性鋰礦以及鋰黏土礦,其中硬巖型鋰礦由于開采成本相對較低,其次是鹽湖鹵水,這兩種鋰礦也是最主要的鋰原料來源。
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的數據,截至2021年,全球鋰資源的總量為8900萬噸,已探明的儲量為2200萬噸。相較于2021年全年鋰資源的10萬噸產量,現有的鋰礦儲量完全能夠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。不過,鋰礦資源的分布并不均勻,由此導致全球鋰礦的爭奪,完全集中在個別國家和地區展開。
目前,玻利維亞、阿根廷以及智利組成的南美“鋰三角”,合計擁有已探明鋰礦資源的57%,且以鹽湖鹵水為主。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擁有10%和8%的鋰礦儲量,主要以鋰礦石形式存在。中國的鋰礦儲量僅為6%,并且有8成是鹽湖鹵水。
雖然“鋰三角”占據了鋰礦儲量的半壁江山,但是因為開采技術以及環境的限制,目前已經投入生產的并不多。另外,美國在發展鋰電方面的政策一直不明朗,且國內對待能源開采加工的環保壓力較大,因此鋰產量也十分有限。相對而言,澳大利亞的鋰礦資源因其以高品質、低成本的硬巖型鋰礦為主,并且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,成為了全球最主要的鋰產品供應來源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中國僅擁有6%的鋰礦儲備,但在海外各大鋰礦背后,幾乎都有中資公司以及中資控股企業的身影。
明年或出現長期價格拐點
對于當前鋰價走高的原因,業內認為是由于鋰礦開采冶煉的“空檔期”所致。目前全球鋰礦的來源,主要以硬巖性鋰礦(鋰輝石、鋰云母)和鹽湖鹵水為主,前者來源于礦山,后者來源于鹽湖。礦山的開發需要先經過勘探,再經由一系列的審批和競價手續之后,才能夠進行正式的開采。
通常情況下,從鋰礦開采到提煉的開發周期在3~5年。至于采用鹽湖鹵水提鋰,在不包括前期手續審批的情況下,從設備安裝到正式生產出產品也需要至少3年時間,而鋰礦產品的冶煉只需1~2年。因此,中上游生產周期形成的“真空期”,直接導致了下游需求端的供應不足。
反映到下游市場的表現就是,新能源造車導致的需求端快速上漲后,即使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在此前有一定的余量儲備,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填補市場缺口。因此,即便全球礦企、車企都在加速采購鋰礦資源,但全球鋰礦供應緊缺的格局依舊會持續2到3年。
未來,鋰礦極有可能像石油一樣,作為戰略資源牽動全球的經濟發展甚至政治格局。而從當下來看,對鋰礦資源的控制權,也將在礦產儲備、產品開發到下游應用的整個產業鏈中,產生更大的影響。
在新能源高速發展的這幾年,不斷有聲音提出“新能源汽車很快將替代燃油車”,或許這種觀點只是基于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樂觀態度。但在上游的能源競爭中,卻能看到極度依賴動力電池的新能源廠商們,還不具備獨善其身的能力。于是,當新能源汽車再度舉起能源變革的大旗時,人們也更加明白,家里有礦才能真正做到心里不慌。
來源:本網綜合每日經濟新聞、金融界